苏联武装力量是苏联政权的坚实支持。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,20万布尔什维克领导3万革命士兵取得了胜利。1941年,卫国战争爆发,200万苏共党员领导数百万红军成功击败敌人。二战结束后,苏联军队进一步壮大。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,苏联军队拥有500余万兵力,以及大量的常规和核武器,其规模、战略战术和装备水平在世界上名列前茅。面对如此强大的武装力量,任何人都无法通过武力颠覆苏联。
然而,80年代中期,随着长期以来在经济和生活领域出现的问题,苏联国内经历了一段经济困难时期。由于现实问题的困扰,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,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,同时对全国的苏联军队进行了裁减。然而,由于思路错误、手段不善,以及西方“和平演变”的影响,改革逐渐陷入了“死胡同”,引发了国内危机。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,1991年8月,以亚纳耶夫和亚佐夫为首的一批苏联高官发动了“八一九政变”,并调动苏联军队进入首都执勤。当时,苏联军队仍有400多万兵力,理论上完全有能力维护国家的统一。然而,在政变的关键时刻,“塔曼师”等苏联精锐却转而支持叶利钦,导致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计划失败。八一九事件结束后,苏联解体的进程急剧加速,短短十天内就有8个加盟国宣布独立,原本统一的联盟家庭名存实亡。
展开剩余70%那么,当时拥有庞大军力的苏军为何没有去挽救政权呢?除了红场飞机事件、高层让军队背锅等失误不提外,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。80年代开始,由于长期积累的弊端,苏联经济陷入停滞,苏联民众的生活受到影响,苏军士兵和军属也无法幸免。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缓解矛盾,反而在客观上加剧了危机。在这种情况下,苏联军民的日子变得更加艰难,住房、岗位、日用品供不应求。1989年4月,苏霍鲁夫将军曾表示:“至少有4.5万军人家庭没有住房。”亚佐夫元帅在次年也说:“大约有7.3万个军官家庭缺少住房。”最糟糕时,许多军属只能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。苏联高层未能妥善解决官兵的实际困境,导致叶利钦等人趁虚而入,拉拢部队。1990年到1991年,叶利钦等人频繁视察各地驻军,利用西方传播的民族主义理论发表演讲,收买军心。例如,1991年2月,叶利钦在图拉空降兵部队的视察中宣称:“一旦我当选俄罗斯总统,就给你们新建500套寓所。”这种“画大饼”的套路吸引了不少官兵,使其思想出现波动。除了俄罗斯,其他加盟国的问题也同样突出。由于阿拉木图事件、维尔纽斯事件、杜尚别事件等事端的发生,军人的民族倾向增强,有些加盟国为脱离苏联而准备,使用优惠条件引导本民族官兵回国服役。甚至一些不赞成联盟瓦解的加盟国,也开始修改兵役法。到1990年春季,苏联有七个加盟国未能完成征兵任务,出现了征兵危机。与此相反,各加盟国的“民族军”数量却大幅增加。由于长期积累的弊端、渗透的思想混乱,以及敌对势力的拉拢,共同导致了苏联军队军心的瓦解。
改革跑偏、思想逐渐混乱、敌对势力的拉拢,使得苏联军队的领导权逐渐丧失。尽管许多苏军将领强烈反对军队“非党化”,但现实情况让他们无能为力。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后,苏军内部党组织被大量取消,外部受到分离主义的拉拢。苏联高层的兵权逐渐被剥夺。1991年上旬,《新联盟条约》的生效导致苏联逐渐演变为“松散的邦联”,使苏联高层更难以掌控军队。于是,叶利钦、克拉夫丘克等人通过频繁活动扩大影响,将许多将领和士兵纳入错误思想的干扰中。有苏联军官形容:“一个人就能拉走一支部队。”因此,当八一九事件来临时,塔曼师、图拉空降部队转而支持叶利钦;阿尔法部队不执行命令;沙波什尼科夫以天气恶劣为由,延迟运输机起飞。而苏联各地的驻军部队也多持观望态度。在这种情况下,八一九政变自然以失败告终。总体来说,苏联解体和苏军瓦解的原因复杂多样,涉及经济、政治、民族、思想等多个方面。上述内容仅是其中之一,但也是引发苏联崩溃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